盛夏时节,天气火热。1492亿元总投资,17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长春新区重大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北湖园区项目构建新材料全链条贯通式创新高地,航天信息产业园构建商业航天新生态,新材料中试及产业放大基地填补区域科创空白,战略新材料研发大厦助推产业高端化破浪前行……
产业园区崛起 筑牢发展根基
长春新区成立“长春新区项目管理和服务中心”,聚焦“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四个一批”建项目、扩投资,全方位谋划项目、全周期推动项目、全过程调度项目、全链条服务项目。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北湖园区项目正是由长春新区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合作共建。该项目位于长春新区北湖开发区,项目总投资12.5亿元,主要建设工程试验厂房、化学物资中心、国重室综合实验楼、高分子弹性材料研发大厦。
“项目计划2026年末完成施工建设、竣工验收、交付使用。”项目建设单位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主要聚焦高分子弹性材料、战略新材料、关键轻稀土材料等方向研发应用,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创建化学、化工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和创新基地。
随着园区的建设、建成、投入使用,该园区将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本部、长春新区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形成“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产业发展”一体化的研发与转化平台,全面推动长春新区构建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全链条贯通式创新高地,为吉林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航天项目发力 拓展发展新赛道
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一期主要建设了光学加工、相机装调、卫星总装、环境试验及数据中心厂房,高标准打造了一流的卫星生产、检测、试验以及数据接收、存储、处理的条件,已于2018年建设完成并投产使用,现具备年产百颗遥感卫星的生产能力。
近日,在长春新区北湖开发区,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二期建设现场热火朝天。二期项目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9亿元建设,占地7.9万平方米,新建遥感数据大厦、数据中心及生产厂房,打造卫星数据存储、加工与智能化生产基地、光学加工中心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等。
“项目于2023年6月开工,计划2025年12月竣工,目前遥感数据大厦核心筒施工至地上8层,4栋裙楼主体已完成。”项目负责人介绍。
创新平台搭建 激发产业活力
中试环节在科技创新链条中至关重要,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关键步骤。在长春新区新材料中试及产业放大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吊臂挥动,多台大型工程机械正加紧施工。
该项目位于长春北湖精细化工新材料产业示范园西北角,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主要规划建设中试孵化区、加速放大区、仓储区、管理区、公用工程生产辅助区等。
“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中试孵化区计划2026年12月建设完成,二期产业放大区计划2027年6月建设完成。”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计划今年11月30日完成80%厂房主体工程。
截至目前,长春新区新材料中试及产业放大基地首批入驻来自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吉林大学及优质企业的项目28个,其中,中试类项目12个、产业放大类项目16个,主要聚焦先进功能材料、专用化学品、新型涂料、生物可降解材料等领域,后续将通过市场化筛选、滚动式流转,优中选优做好项目储备。
随着新材料中试及产业放大基地项目的相继落成投产,长春新区将系统性构建新材料领域从科技研发,到中试放大,再到产业化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能力,走出一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新模式。
一个又一个重点项目由“蓝图”化为“施工图”,再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据统计,长春新区全年开复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170个,项目总投资14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1.13亿元,同比增长8%。下一步,长春新区将紧紧围绕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聚集“9+1”产业链,以钉钉子精神压实责任链条,以“店小二”精神做好要素保障服务,着力打造投资兴业的热土、产业创新的摇篮,为长春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