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汽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的新使命新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扎实推动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一汽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主体任务完成率89%;二级公司主体任务完成率88%。
加快产业转型 做强民族品牌
近年来,中国一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推进“All in”新能源战略,将自主可控、实数融合等部署要求融入中国一汽战略及各业务板块规划,强化改革与战略互锁,加速推动传统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变革,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主动仗。
今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红旗品牌智能体验日上,红旗品牌全新推出的同平台“双子星”天工05、天工06重磅亮相,全面展现了红旗品牌向智向新发展的最新科技成果。
▲“一汽·七星云”数智化工作台
中国一汽以“一汽·七星云”数智化工作台为载体,持续赋能战略管控、技术开发等七大产品链,着力突破智控、智驾、智享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固态电池、氢能、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等研发力度,掌握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权,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中汽新能携手多方伙伴签署战略协议
围绕补链,中汽新能于今年7月正式落户天津滨海高新区,作为国资委推动央企专业化整合的重点项目,中汽新能由中国一汽联合三家中央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携手打造,旨在培育国资动力电池领军企业,加速央企新能源汽车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力、研发力与话语权。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已完成首阶段赋能改革,其自主研发的一汽红旗PB85、PB62定制化电芯产品均已通过量产认证。
创新体制机制 激发活力动力
近年来,中国一汽调结构优布局、搭平台优机制、理关系优治理,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走深走实,推动企业转型焕发新活力新成效。
基于战略定位和市场需求,着眼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中国一汽“一企一策”,对41个单位差异化考核,分类设定499项绩效指标;“一指标一标准”定目标,创新“三度”“三指数”评价模型,精准衡量价值贡献;“一结果一应用”定规则,依据目标挑战性确定薪酬总额并刚性激励约束。
同时,深化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推进29家经营班子成员优化配置,精准制定新三年(2024-2026年)任期指标,二三级子企业管理人员100%参照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强化市场化聘任机制,构建“调、转、降、免”退出通道,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全覆盖。
中国一汽持续推进新型经营责任制。创新构建跨部门多专业团队阵型的产品运控模式,组建红旗6大产品线;完善“项目CEO举手制、产品部协调制、品牌运营委员会督办制”三级机制,赋予CEO决策权、分配权;以产品成功为目的,按团队角色和项目计划绑定个人出资额度,并挂钩项目标准作业程序(SOP)及市场表现有条件解锁,驱动商业目标达成。
打造人才高地 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一汽前瞻谋划人才队伍建设,不拘一格引才聚才,实施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快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湾区研发院在广东深圳揭牌成立
2023年12月,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湾区研发院在广东深圳揭牌成立,以打造人才高地和创新中心,实现民族汽车品牌中国第一、世界一流为发展愿景,构建前瞻技术、关键零部件、先进材料的创新及产业化平台,打造优质核心人才聚集地、原创技术策源地与新型产业模式实践基地。
中国一汽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全员岗位创新,发动全员深化“五小”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推动劳模工匠创新,打造“六层六有”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集群;推动班组管理创新,广泛开展技术革新、QC小组、班组劳动竞赛和节支增效等活动。凝聚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中国一汽2025年科技大会颁发“科技创新奖”及“沈曾华自主创新奖”
此外,通过用好中国一汽科技创新奖、沈曾华自主创新奖、工匠创新奖励等,中国一汽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科技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冲刺之年、收官之年。中国一汽将全面落实中国一汽“1156”年度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改革“关键一招”作用,奋力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一汽力量。(中国一汽)